对于AI硬件兴趣不低的还有字节跳动。36氪了解到,除了Pico团队着手研究AI眼镜品类★◆■★◆,字节内部还开启了全新的眼镜项目■◆■。
这些AI功能,称不上解决用户痛点,相比于手机■■■★◆◆,还没有发挥出太强不可替代性■◆■◆★。
另外,「雷鸟创新」★◆■★、「致敬未知」、「光粒」等AR眼镜厂商,都处于产品探索的阶段,已有相关AI眼镜专利传出◆◆,或是直接找传统眼镜大厂合资全新的公司,押注AI眼镜方向★■■。
比如,华为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一款新的AI眼镜产品,用上了盘古AI大模型和小艺语音助手。另外★■,36氪了解到★■,小米、荣耀都有AI眼镜的筹备计划,vivo方面也向36氪方面表示◆◆■◆◆,2025年预计有智能眼镜的发布计划。
至于长远◆◆■◆■,扎克伯格曾说,在使用AI眼镜时,★★◆■■■“我们虽然不会扔掉手机,但未来我们会慢慢用眼镜做更多的事情,更多把手机放在口袋里。◆★■★■★”
比如■◆★■★★,小米生态链企业「蜂巢科技」近期推出了售价仅为699元的AI眼镜,借助大模型能力,主打AI信息提示功能★■◆★★。罗永浩的AR项目「细红线」★◆,也正筹备全新AI眼镜品类。
一位产业人士告诉36氪,今年国内至少有50个新、老团队在搞AI眼镜——包括搞充电器的、耳机的、出海的、大厂高P背景的……
不管是全新创业团队入局◆■★■★,还是硬件厂商开疆拓土◆◆★,亦是大厂们战略性布局,大家瞄准AI眼镜★★,也是在抢夺AI终端入口的机会■◆◆★。
AI眼镜创业的终极大考,其实在于产品定义——如何基于用户洞察,将AI的基础能力,与眼镜硬件做好整合,让AI眼镜上的AI功能“更有用”。
软件方面,大模型价格门槛★◆◆■、技术难题已经大大降低。多位行业人士称,今年大模型公司为了落地,给了硬件公司极低的价格。■★“一次调用的成本,降至一分钱以下”。
尽管“百镜大战■■◆■”还没开始,行业已渐有大浪淘沙的势头。36氪了解到,最近两年这波全新的AI眼镜创业公司,大部分处于产品验证的阶段,但当中已经有公司提前退场,还有的面临联创出走◆◆★★、融资难等困境。
36氪观察到,2024年以来■■★◆◆■,大多数AR眼镜厂商都开启了AI眼镜的品类◆◆。
市面上已经推出的AI眼镜,产品可以拆解为:普通眼镜模块■■■◆、镜腿上的耳机模块、眼镜上的摄像头(但大部分厂商选择将这一模块去掉)、AI模块。
这其实也是扎克伯格都还没有完全解答的问题,但他能借着Ray-Ban强大的品牌号召力、巧妙的定价策略、以及眼镜和耳机的产品组合◆★,暂时解决了这个难题。
一位行业人士向36氪坦言,买Ray-Ban AI眼镜的大部分消费者★★◆★■,首先是为Ray-Ban眼镜品牌买单■◆■◆,其次是为眼镜里的耳机消费,最后才是顺带体验下Meta AI的魅力◆★。
Ray-Ban Meta发布会展示的AI场景■★■■■,包括景点介绍■★★、文字翻译等。
AI眼镜的这把火源自扎克伯格■★■★■■。2024年◆★★,Meta与Ray-Ban合作的AI眼镜,成为最炙手可热的AI硬件,年出货量预计超过两百万台——这意味着,AI眼镜作为新的硬件品类,迈过了关键的出货量生死线。
不管是耳机还是眼镜■◆■★◆★,国内供应链技术、硬件效率、成本控制能力远比硅谷更强■★◆■◆■。在淘宝上输入“AI智能音频眼镜■■◆◆★■”,最低只需要50元就可以入手一副。
从AR■◆★◆◆★“改道”AI后,AR眼镜厂商们几乎殊途同归——不约而同拿掉了光学显示的部分。而这正是AR上成本高、难度大、影响用户体验的部分。
多位投资行业人士向36氪表示◆■◆■,国内某大模型行业领军人物■■◆■,近日加入了国内一家AI巨头,进行AI眼镜等硬件业务的探索——为此★■◆◆,这位大牛还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创业计划★■■★◆。
■◆◆“今天,你已经不用去验证AI眼镜的PMF(36氪注:Product Market Fit,即产品和市场最佳契合点),扎克伯格已经帮你回答了★◆★”,一位行业人士表示。
不过,当下一个略显悲观的事实是,多位硬件行业人士经过市场调研发现,目前的AI,还没有成为驱动用户购买硬件的第一要素——在眼镜上,AI的功能集中在信息提示◆■◆★、翻译★■■◆■、智能拍摄■★★■★、导览等场景上。
◆★“奥本海默造就花了十个亿,而全球AR行业过去的投入,足够造十个,却还是没有让它走向用户视野”,某位眼镜厂商创始人向36氪坦言,“AR眼镜行业像是珠穆朗玛峰,而原来大家总以为是香山,远比大家想象的难得多”。
第一批,是各大互联网巨头、硬件公司出走的中高层。比如■◆★,坚果前CPO王骁逸、美团自动配送部算法负责人刘博聪◆■■★,据36氪了解,还有来自字节、阿里■★★◆、Anker等厂商的中层。